帮你快速找医生

乳腺癌康复治疗,哪些问题不能忽视?

2021年01月07日 8113人阅读 返回文章列表

  乳腺癌的诊疗水平不断提高,治愈率和生存期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。一般手术治疗出院后的患者,还需要进行康复训练避免上肢淋巴水肿、功能障碍等问题的发生。

  上肢淋巴水肿

  上肢淋巴水肿是患者康复期间普遍出现的问题,有Meta分析显示,接受手术的乳腺癌患者发生淋巴水肿的几率为1/5,而手术时和治疗后2年是发生淋巴水肿的高峰期。

  为什么会出现患肢淋巴水肿呢?其实主要有2个因素,患者自身的因素和治疗相关因素。

  患者自身因素:该因素往往难以进行干预,其中包括如年龄,肥胖,是否存在并发症,就诊时临床分期差,淋巴系统功能差等因素。

  治疗相关因素:如不同的手术方式,通常创面越大,发生上肢淋巴水肿的几率越高,腋窝淋巴结清扫的患者患肢水肿的几率也越高;如术后放疗,尤其是进行锁骨上放疗的患者,淋巴水肿的发生率明显增加;如术后出现感染等。

  轻度淋巴水肿可以在几个月内缓解,但是重度水肿几乎是不可逆的,手术和药物治疗的手段均有一定的局限性。其实,对于患者淋巴水肿,最有效的手段是预防。

  预防患肢水肿应该避免患肢血流过高和避免淋巴回流阻力,如:

  (1)预防患肢损伤、感染

  (2)避免患肢药物注射、抽血、免疫接种以及血压测量

  (3)避免患肢高温,如热水浸泡、日光暴晒、桑拿浴等

  (4)避免穿戴过紧的内衣、项链和吊带胸罩

  (5)避免患肢作高强度的运动、搬运重物等活动。

  上肢功能障碍

  乳腺癌术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患肢功能障碍,严重者甚至影响生活,大大降低生命质量。分析其产生的原因,主要有手术方式;皮下积液,皮瓣坏死,神经损伤等术后并发症;功能锻炼方式不正确和辅助放疗等。

  上肢功能障碍同淋巴水肿类似,治疗效果均不是很明显,应该以预防为主。其中主要的措施是患肢的功能锻炼。

  锻炼应持续6个月以上,尤其是前3个月。此后的生活中,不要在患侧肢体测量血压,抽血,静脉注射和提重物(不超过5公斤)等,此外还需要避免皮肤破损及感染,蚊虫叮咬等。

  患者可以通过扶墙抬高上肢的运动进行恢复,此外还有患肢旋转,后伸运动,拉绳运动,甚至是一些简单的家务活动,如:扫地,洗碗,晾衣服等。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进行这些活动的时候,要防止动作过大,过猛影响伤口的愈合。

  心理康复

  心理康复很容易被忽略,在医生看来,顺利结束治疗,任务就完成了;在家人看来,好好照顾你,便是能为你做的最贴心的事情。偏偏患癌后的焦虑,抑郁,迷茫,你无处诉说,排解。

  调查发现,33%的患者在诊断乳腺癌后出现焦虑、抑郁情绪,1年后此情绪降为15%,而复发后升为45%。事实上,康复期的心理康复应该被关注,被重视,只有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,才能降低复发转移的几率。

  首先你应该对乳腺癌有一个准确的认识,它是预后最好的癌症之一;其次,你应该学会倾诉,不要把所有的悲伤,难过,委屈,惊慌都藏在心底;最后,你需要借助如运动,阅读等方式缓解这一些情绪。当然,如果这些负面情绪已经达到了严重的程度,你需要及时咨询医生,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。

  定期复诊

  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中指出,早期乳腺癌患者术后应定期随访,以了解患者的生存状况,评估疾病是否复发转移,以及患者对辅助治疗的依从性和不良反应等。

  对于随访时间指南指出,术后(或结束辅助化疗后)第1~2年每3个月进行1次,第3~4年每4~6个月进行1次,第5年开始每年进行1~2次的检查。


0